2016年12月2日—4日,由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海事大学主办,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海事语言及应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高层论坛顺利举行。本次高层论坛的主题是“国际海事制度性权利争取与海事语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IMLA)主席、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金永兴教授,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叶兴国教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巡视员、国际海事组织审核专家、原中国海事局副局长李青平先生,世界海事大学副教授Clive Cole先生,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副局长许贵斌先生,大连海事大学张仁平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总裁吴志海先生以及7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其他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和学者。

图1 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主席、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金永兴致辞
开幕式上,金永兴书记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及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致辞,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保障海上通信和人员、船舶、货物、环境的安全一直是国际海事组织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英语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统一的工作语言,在海事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书记从时间纵向轴角度,简述了国际海事英语的发展历程。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航海高等教育院校,地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国内海事语言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举,这对国家海事研究、为我国争取国际海事制度性话语权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金书记对外国语学院在海事语言及应用学科建设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

图2 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叶兴国作主旨发言
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叶兴国教授简述了上海外文学会的创办历史,以及各项外文交流活动、奖项评选和研究实践成果。他用国际视野充分赞誉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国际海事制度性权利的争取和海事英语的研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叶教授表示,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海事语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图3 交通运输部巡视员李青平作大会发言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李青平先生作了题为“建设海事强国与人才培育之建议”报告。报告以数据分析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经济、港口、船队、船员和造船领域的世界量值排名情况,并对中国的海洋战略发展阶段做了历史梳理。他对中国在国际海事组织(IMO)中的地位与作为做相关介绍,指出国际海事发展的趋势和新挑战。他表示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人才培育是建设海事强国的战略保障,建立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是必要的方式。

图4 世界海事大学Clive Cole作主旨发言

图5 交通部长江航道局副局长许贵斌作主旨发言

图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作主旨发言

图7 菲律宾亚太海事学院Jane Magallon作主旨发言

图8 浦东航运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高玲玲作主旨发言

图9 大连海事大学邓耀臣作主旨发言

图10 航运与金融产业基地总裁吴志海作主旨发言

图11 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仁平作主旨发言

图12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何绍斌介绍大型海事专利语言加工服务项目

图13 与会者专注听取报告

图14 论坛现场
论坛分上午两个时段(由蔡永良教授主持)、下午两个时段(由张滟教授主持)进行,近20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作专题发言,并安排了两个时段的自由发言时间。与会专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论坛主题,分析了国际航运领域的发展形势,剖析了海事语言及应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肯定了海事语言及应用学科设置和建设的必要性,高度赞赏我校在海事语言及应用博士点设置上作出的努力和人才培养上的创新探索,分享了各高校进行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

图15 外国语学院院长尚新作总结报告

图16 论坛代表合影留念
论坛闭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耀斌副研究员主持,外国语学院尚新院长作闭幕式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发言,有高度有深度,有宏观有具体,有理论有应用,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校海事语言及应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此次高层论坛的亮点包括:
一是国际性,来自世界海事大学、澳大利亚海事学院、菲律宾亚太海事学院、南非海事大学等国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二是领域多元性,来自国家海事管理部门、涉海涉航企事业单位、涉海类高等院校等专家从不同侧面共同聚焦海事语言及应用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议题;
三是报告论文的高质量特征,除最新的、丰富的行业前沿信息外,与会专家为本次论坛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和分析,如交通运输部巡视员、原中国海事局副局长李青平先生会前数易其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令人钦佩;
四是开启了外国语学院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模式;四位同传专业的青年教师带领五名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全程进行同声传译服务,一方面给与会代表消除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师资队伍,开启了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