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 时间:2020-05-27 点击数:

2016年1月9日,“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在上海翔殷路锦雪苑酒店隆重举行,会议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出席本次大会的有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平,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管理处副处长顾月明,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上海市外文学会名誉会长、华东区六省一市外文协会协作组组长、资深翻译家卢思源教授以及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112名外语学界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主旨发言人之一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未能出席,也为本次论坛撰写了发言稿。

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史志康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刘芹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刘平副校长致欢迎辞,对与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诞生和成长史,学报自2011年初改版以来,得到了外语界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支持与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顾月明先生介绍了上海市期刊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上海市期刊学术质量提升计划项目情况。

此次论坛分主旨报告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上午,围绕“ESP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一主题,有七位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国内ESP开创者和奠基人卢思源教授的发言主题是:“ESP管窥”。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功能交际法与ESP教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ESP存在三个理据:1)社会理据,改革与创新是社会的最强音,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文献的不断涌现,对科技工作者、翻译工作者、外语工作者提出新要求,ESP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必备工具,他援引国外ESP专家的观点,认为“ESP是一种世界现象”,“ESP正在全球飞速发展”;2)教学理据,ESP最早在英国得到关注,很多大学设置相关课程、学位,设立研究中心,针对不同专业人员进行不同的外语教育,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进行训练,ESP教学与科研均得到发展;3)理论理据,ESP是关于各个专业的英语,单一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上多元化的需求,ESP教学能满足不同专业学习者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卢教授还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英语与ESP进行了比较,指出ESP更注重语言交际的目的。卢教授通过自己与ESP结缘以及种种相关经历阐述ESP在中国的兴起、发展以及ESP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

主持人史志康教授宣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有中教授为论坛撰写的书面致辞。孙教授带来了对大会的诚挚祝贺和对外语界同仁的亲切问候。在致辞中,主要介绍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加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分量,把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三大板块之一加以重视。他给出了《指南》所详细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公布了《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与专门用途英语相关的内容。孙教授相信此次论坛将进一步提高外语界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并为理论创新和教改实践提供重要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主题为“EAP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发言认为,我国大学英语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反对“没完没了打基础”,大学英语应当以ESP为常态,加强英语在国际学术交流场合的使用。谈到大学英语测试,提倡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观点,谈到中文的“有效”,英文对应词即有valid,effective和efficient,他认为应用语言学从教、学到测试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做到“有效”。他强调从实际出发,“只要是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这是整个学界应该有的态度,所以任何时候要有“实证数据”,为此他推荐了魏乃兴等几位作者的相关文章。其讲话简洁、精彩,用词用语精准。

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叶兴国教授讨论“新常态下的英语教学创新”,提出“八个新”,即新需求、新格局、新技术、新挑战、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和新常态。叶教授认为,新常态下的英语教学面临外交、安全、文化、科技、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新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金融及人才的全球化趋势使得英语教学的国际化视野必不可少。而在新技术层出的大数据时代,英语教育同样面临教育功能、师生关系、课程体系、教育制度改变的挑战,考虑“教什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非常重要。国家外语教学新标准应该是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备思辨能力、治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因此,教学新方法的使用刻不容缓。

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的主题是:“科技英语学科地位研究”。他从科技英语的历史出发,指出科技英语是ESP的前身,科技英语最早是为四化服务,谈到科技英语的崛起和科技英语教学的意义。蔡教授认为,中国科技论文的影响因子低,引用率低,存在重复研究和无意识剽窃现象,这跟ESP/EAP的教学缺失密切相关。他说,阅读本领域文献是科技工作者做好研究的基础,而国际科技英语能力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能力,应该给大学生插上国际科技英语的语言翅膀,做到两个坚持:坚持大学英语为专业服务,坚持让大学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他还说,一流的大学里有一流的大学生,必须会用英语撰写一流的专业论文,大学英语必须为专业服务。此番谈话可见他对ESP的推崇与重视。

《上海翻译》名誉主编、上海大学方梦之教授题为“ESP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发言谈到,ESP翻译研究分三个阶段:1979—1989, ESP一花独放,服务于改革开放的政策;1990—1999, ESP全面铺开,商务翻译研究兴起,科技翻译降温;2000至今,进入深入研究,自主研究翻译理论,提出“语言服务”,翻译进入服务化发展阶段。目前翻译界存在的三个能力问题,即主题能力(thema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翻译服务能力(translation service provision competence),他认为“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应该是翻译职业规范之一”。

我国资深翻译家、影视翻译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钱绍昌教授谈到“ESP和医学英语”的话题,他结合自己学医出身、热衷翻译的经验和体会,认为ESP要培养医学翻译人才面临挑战。他建议英语必须从小学好,大学生更要能听懂用英语讲专业课。

下午,在分论坛讨论之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黄新炎先生因为有感于卢思源教授为我国ESP所做的大量工作,以“我眼中的ESP教学发展史”为主题对卢教授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他说:“谈到国内的ESP,卢思源教授和蔡基刚教授是绕不过去的两个代表人物。”黄先生对ESP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涉及的问题有:专门用途英语是“科普英语”还是“专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到底是“语言的”还是“专业知识的”?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调研中提到,一个课堂两个老师的问题:语言老师和专业老师,“两个老师皆不成功”。从而引申到国内ESP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研究,他特别提到蔡基刚教授的文论以及与王守仁教授之间的辩论等。

主持人刘芹教授宣读上海理工大学吴国玢教授为本次论坛撰写的文章:《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之我见》。该文对印度和中国的第二语言教育及其效果进行了比较,认为印度比较成功,在美国一些科技创新活跃领域印度人比中国人多得多便是一个证明。通过分析我们的问题所在,阐述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重视英语教育,完善英语教育制度。建议目前的大学英语应该尽快向ESP转型,并从组织落实、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转型的具体举措。

分论坛讨论分三方面内容:

分论坛1:“ESP与大学英语”。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韩戈玲教授谈论“ ESP与非外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针对我校非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和相应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介绍,很多举措还在思考成型过程中。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洪涌清先生首先就强调:“我就是ESP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目前全国唯一能用英语在知识产权界演讲”的人,洪先生用自己的ESP学习经历和外交工作经验表明,全世界都处在国际化进程中,ESP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教学都是相当重要的。他还提出一个观点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也具有意义,他说“大学选择读英语,之后什么都好读”,英语就是在国际化环境中修习其他诸多专业知识的敲门砖和有效工具,而特殊用途英语更是如此。南京工业大学尹富林教授的主题是“基于语义和功能的科技翻译质量评价模型的思考”,抛出两个问题:1)译文质量能否进行有效评价?2)科技译文与文学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否可以区别对待?基于此,他在已有的八种翻译评价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所设想的科技译文质量评价框架,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

分论坛2:“ESP的教材、教学法及理论研究”。上海大学谢之君教授谈论“外语教学的认知主体性”问题,他认为,对于ESP而言,“英语”与“具体目的”是FOR的关系,英语用于具体目的。在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应该围绕以认知主体(学生)为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评估测试、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上海理工大学王斌教授提到他即将在《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论文《Prototype:原型Vs.典型——认知范畴观对科技翻译的作用》,一个与之相关的观点是:语言是一个“激活装置”,语言可以传递和激活经验,但替代不了经验,尤其,语言替代不了科技经验,所以ESP应该由更多专业人士来做。同济大学李玉香副教授的发言内容是:商务英语演讲能力“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教学研究与实践。介绍如何利用“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教学理论,调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和信息加工神经系统,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在不同场所和场合进行商务英语演讲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经验。江苏警官学院蒋荣丰副教授专门探讨“警务英语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教材体系,包含纸质教材、教辅用具、语料库、动态教学评估测试系统、在线学习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移动客户端等等。该设计基于警务工作中与国际警务合作的英语语言运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理念。

分论坛3:“ESP翻译及其他”。同济大学李梅教授为此次论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她的论题是“技术传播——ESP走出校园”。李教授主要以“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课程为例,从市场需求角度探讨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法,主张把“技术写作”延伸到“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结合实际来进行ESP课程设置。她还给大家展示了学生为企业制作的英文宣传册等作业成果。大金(上海)公司的译审李兴福先生的发言:学习英语的唯一捷径——边学边用,认为ESP学习应该做到边学边用,通过英语学习专业,也通过专业学习英语,两相促进。上海大学王骞老师分享了法律英语教学的体会,主题为“概念隐喻理论对法律英语教学的启示”,她认为法律英语教学立足于语言教学,基于此,认知语言学里的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运用于法律英语教学,她从记忆法律词汇、阅读法律文献、了解法律文化三方面阐述了这种理论与教学实际的结合。

讨论结束,华东师范大学张春柏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颜静兰教授、上海海事大学韩忠华教授分别对分论坛的讨论进行了简短精彩的小结。分论坛发言参与度极高,诸多老师积极踊跃地提出了颇有见地和很具新意的问题,也给出了很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闭幕式上,史志康教授为论坛献上幽默风趣、字字珠玑的闭幕词,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梳理了一整天的会议内容,并且进行精到的点评。他说:“在广大与会者的积极参与下,大会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论坛在欢乐而热烈的气氛中胜利闭幕。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